海豚也會得 COVID-19 ?!

dolphin-captivity-mammal-eating-hand-feeding-human-marine-life-water-fish

一隻海豚接受人類餵食的樣子。圖片來源:pikist.com

文|陳瑩 (CC BY-NC-ND)

平常有在接觸外電科學新聞報導的群友們,也許有注意到最近這則,報導海洋哺乳動物也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 的新聞。如果有細看內容到最後一段話,會發現這篇報導的科學依據,其實是兩篇分別發表在 bioRxivmedRxiv 上的手稿 (manuscript)。 有蹲過生科研究室的捧油們應該都曉得,bioRxiv 和 medRxiv 既不是學術期刊,也不是科學出版資料庫 (即便他們的首頁上掛上了一些很厲害組織的 logo),充其量來說,就是搜集 (學術) 手稿的 youtube,誰都可以上傳文件,上面的文件也任人自由下載閱讀。沒有嚴謹的審查機制 (註1),當然也沒有撤稿機制。

就算是經過嚴格同儕審查才發表見世面的論文,都還是有出錯的可能性,更何況是未經審查的生肉手稿。因此在下並不是很認同使用這樣的手稿作為新聞的依據,即便是在新聞裡中有提到該項研究尚未被學界同儕檢驗。畢竟,研究結果驚艷、且經得起同儕審查檢驗的研究數多如毛,不報導那些,反而把還不確定真偽的內容,餵給辨識科學真偽能力較弱的一般大眾,除非記者和報社編輯本身具有相稱的專業知識背景和眼光,否則就太不負責任了。

所以群友們不會在這裡 (至少是在下寫的文章中) 看到介紹 bioRxiv 新刊手稿的報導。唯一一次例外大概就是今天這回,來看看加拿大戴豪斯大學 (Dalhousie University) 的學者 Mathavarajah 等人這篇於八月中上傳到 bioRxiv,宣稱「海洋哺乳動物也會得武漢肺炎、人類不應忽視疫情對海洋哺乳動物帶來的負面影響」到底有沒有道理。

Mathavarajah 等人這項研究,不管是發想動機還是研究方法,都相當簡單直白容易懂。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記者可以如此快速的把內容整理成一篇新聞發布。把簡單的故事在更加簡化,摘要大概就像這個樣子:

  1. 大家都知道,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 除了透過口鼻飛沫、也會透過排泄物傳播。很多重災區國家的下水道都採檢得到病毒。其他的冠狀病毒能夠在水體中維持穩定多達數週的時間;所以這款 SARS-CoV-2 病毒的生命力,大概也相去不遠。
  2. 先前研究顯示,除了人類和 (八成是原本宿主的) 蝙蝠,貓科動物等其他哺乳動物也可能會遭受感染。海洋哺乳動物依賴水域環境生活,如果 (因為人類沒有妥善處理污水導致) 水域環境受到病毒污染、而且海洋哺乳動物也會被感染的話,那麼問題將會一發不可收拾。
  3. 為了研究海洋哺乳動物會不會感染 SARS-CoV-2 病毒,可是又不能真的抓鯨豚海狗海豹海獅來做實驗,所以這篇文章的作者們利用生物資訊學 (bioinformatics) 的方法,來預測這隻病毒能不能成功進入海洋哺乳動物體內。
  4. 目前已知 SARS-CoV-2 病毒主要是透過人類細胞膜上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 偷渡進到細胞裡。所以如果某種海洋哺乳動物的 ACE2 基因序列跟人類、或是其他已知也會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陸生哺乳動物高度相似的話,那麼該種動物就很可能也會受到感染。
  5. 此外如果該種動物本身是瀕危動物,或是生活範圍跟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那麼人類就應該要特別注意該物種的健康狀況。
  6. 雖然說基因體技術已經發展了好一陣子,也在近年內堪稱普及,但是並不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基因體序列都有可用的資料。在鯨豚方面他們檢查了包括大翅鯨、虎鯨、中華白海豚、還有已絕種的白鱀豚 (?!) 等 21 種鯨豚物種,以及包括海豹、水獺、北極熊等等 14 種非鯨類海洋哺乳動物 (註2) 的基因體庫資料中, ACE2 基因序列的相似性。
  7. 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鯨豚都有很可能,甚至比人類更容易感染 SARS-CoV-2 病毒。這個結果其實並不會太意外,畢竟鯨豚和 (目前被認為是冠狀病毒原本宿主的) 蝙蝠之間的親緣關係,還是比人類還要近了一點。
  8. 然後他們比對了這些海洋哺乳動物在 IUCN 白皮書上的保育等級,發現半數以上屬於高感染風險的物種,本身就已經岌岌可危。這當中包括白鱀豚 (?!)、加灣鼠海豚、雅馬遜河海豚和北美水獺。此外他們以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汙水處理資料分析,認為當地原生種的海豹們極可能曝露於感染風險當中。
  9. 那該怎麼辦呢?作者們說應該要 1) 限制人類和野生或圈養海洋哺乳動物的接觸機會,避免動物被感染,2) 準備疫苗給高風險的海洋哺乳動物族群施打 (?!),還有 3) 妥善處理污水。

大致上是這樣。如果在下有理解錯誤的地方,還請群友們鞭小力一點。我自己是覺得研究本身沒有太大的問題,畢竟這是一個發生中、前所未有的未知事件,而在野生動物保育這個範疇裡能夠使用的資訊和資源真的不是很充足,很多推測只能基於其他推測,而非已知的事實。

但是這篇手稿裡確實還是有些需要商榷的地方。譬如說,鯨豚雖然看起來很有高的感染風險,但是這並不代表死亡風險也高。相較於感染率,感染後的致死率才是野生動物保育經營比較在意的面相。如果以人類的情況為模型來看,最受威脅的是高齡老年族群,一般青壯族群確診後的死亡率其實很低。大家都知道,野生動物族群內的年齡結構,普遍是年輕的多老的少。先忽略像是虎鯨、抹香鯨之類高度社會性動物,可能需要依賴年老個體經驗傳承的「特殊」情況,在大部分的時候,老年個體的生存率,對於族群的存續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所以 Covid-19 對於野生動物族群的影響衝擊到底有多大,除了基因、生活環境以外,應該 (至少) 還要加上族群年齡結構一起評估才是。

如果換一個角度想,要是我們並不是擔心 SARS-CoV-2 對海洋哺乳動物族群帶來傷害,而是擔心這些野生海洋哺乳動物,因為人類製造的污水而接觸到病毒而形成 (無徵兆) 的病毒庫 (reservoir),會不會在 (不知道怎麼會發生的) 某個情況下又傳染回人類社區,造成「第三波」的疫情呢?

我們確實是無法完全排除這個劇本上演的可能性。但是,與其擔心海豚海豹成為野外宿主,是不是應該先擔心那些藏在都市每個黑暗角落,以撿食人類吃剩的食物垃圾、喝路邊水溝積水為生的米奇家族、流浪喵星人、浣熊狐狸黑幫、還有 (也許是) 原本的宿主蝙蝠大軍?這些都市野生動物,顯然遠比海豚海豹更有可能成為人類對抗 Covid-19 的大敵。

在下也同意人類製造的污水沒有妥善處理就直接放流很不應該,但是如果是以「會害海豚海豹得 Covid-19 死光光」為理由做宣導,聽起來總讓人有些坐立難安。這份報告裡還有其他有點蝦的地方,像是把已經滅絕的白鱀豚拿進來一起分析,還有建請有關單位要開發給海豹打的疫苗之類。看了讓人不禁莞爾。

總而言之,回到一開始說的,在下認為這篇還沒有經過同儕審查報告,雖然看來沒有捏造事實的疑慮,但是因為論述和證據並不夠周延,所以還是不應該成為新聞報導的題材。像這種報導如果每一篇都要一一針砭真的累人,特別是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那些被引用的報告本身可讀性、啟發性又不是很高 (覺得浪費時間的意思)。所以如果群友裡有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拜託請不要迷信外電報導 (還有 twitter。並不是所有有科學家 retweet 的條目都值得報導)。蠟燭多頭燒的相關「專家學者」,會非常感謝您的睿智把關。

註 1:手稿上傳到 -Rxiv 之後,管理端會進行初步審核,確定稿子裡沒有粗俗鄙陋不雅的文字內容,也沒有明顯抄襲瞟竊的疑慮。這種程度的審查,並沒辦法抓出文稿內科學邏輯或實驗方法上的謬誤,更無法看出研究結果是否造假。

註2:手稿文字裡宣稱他們檢驗了 36 種海洋哺乳動物的基因體資料,但是 Figure 1 裡只顯示了 35 個物種的比對結果。難道我也開始老花了…@@

參考資料

Goldstein, J. R, & R. D. Lee. (2020) Dem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the mortality of COVID-19 and other epidemics. PNAS (first published August 20, 2020)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6392117

Mathavarajah, S, A. K. Stoddart, G. A. Gagnon, & G. Dellaire. (2020) Pandemic danger to the deep: the risk of marine mammals contracting SARS-CoV-2 from wastewate. bioRxiv 2020.08.13.249904;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8.13.249904

Robertson, S. (2020) SARS-CoV-2 poses significant threat to many marine mammal species. Website: News Medical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00817/SARS-CoV-2-poses-significant-threat-to-many-marine-mammal-species.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