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海鮮,怎麼會是害死鯨豚的幫兇?

文|陳瑩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世界各地漁人使用水生哺乳動物 (包括鯨魚、海豚、淡水豚、海獅、海豹等等) 做為餌料引誘漁獲的手段時有耳聞,但是到底有多普遍、使用哪些水生哺乳動物物種、以及會不會傷害水生哺乳動物族群等等問題,鮮少有人探究。

一組由美國和委內瑞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回顧了 1970-2017 年間總計145 篇科學文獻、國際跨政府組織報告、研討會論文等等報告的內容,統計出過去四十年來總計有 33 個國家使用水生哺乳動物做為漁業餌料、至少 42 個水生哺乳動物物種名列其中。

統計顯示,使用水生哺乳動物做為餌料的情況遍佈全球,漁業種類也相當多樣。然而其中以鯊魚延繩釣 最常利用水生哺乳動物製成誘餌,而這個方法在拉丁美洲和亞洲最為普遍。

這些被當成誘餌的水生哺乳動物,可能是被漁人主動獵捕,或是在其他漁業活動中意外死亡的個體。由於大多水生哺乳動物的基礎族群資料還不完全,所以很難估計這樣的漁法對水生哺乳動物族群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報告中指出,台灣海域記錄到的餌料物種有飛旋海豚、瓶鼻海豚、印太洋瓶鼻海豚,但是在北澳海域作業的台灣捕鯊和捕鮪漁船,可能使用其他物種,包括偽虎鯨、中華白海豚、熱帶斑海豚。

學者呼籲漁業資源管理者應該考量社經情勢、文化、政治、生態層面現實情況,針對漁業使用水生哺乳動物做為餌料一事做出相應的減輕措施。

這篇論文發表在今年六月出刊的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論文原文全文在此 –> Mintzer VJ, Diniz K, Frazer TK (2018) The Use of Aquatic Mammals for Bait in Global Fisheries. Front. Mar. Sci. 5:191.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18.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