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鼻海豚間的關係是什麼?

文|林家榆

在鯨群先前的文章「所以說瓶鼻海豚到底有幾種?」中,已經大致為讀者們解說目前全球瓶鼻海豚的分類現況。但是科學家們究竟是依據那些證據,為瓶鼻海豚進行分類的?經過了四年,瓶鼻海豚的分類學又有哪些變化了呢?就讓筆者從「基因型」(genotype) 與「生態型」(ecotype) 出發,為大家解開這個疑問吧!

瓶鼻海豚是在鯨豚中,分類學尚為完全明朗的類群之一。在過去分子技術尚未發展成熟的年代,分類學主要是以表型 (phenotype) 作為劃分物種的依據。也因此,世界上的「瓶鼻海豚」曾經多達二十幾種。根據海洋哺乳動物學會分類學委員會 (Committee on Taxonomy, 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 的最新分類學公告,現今世界的瓶鼻海豚應歸類分為三種,除了先前介紹過的真瓶鼻海豚 (Tursiops truncatus) 和印太瓶鼻海豚 (Tursiops aduncus) 兩種以外,另外將分布於北美東部近岸的瓶鼻海豚,提升為獨立物種,名為坦氏瓶鼻海豚 (Tursiops erebennus)。然而坦氏瓶鼻海豚並非全新未曾被發現的物種,早在 1865 年時美國動物學家科普 (Edward Drinker Cope) 就用了這個名字,為在美國東岸雷德班克 (Red Bank) 採集到的海豚標本命名。 

那分類學家到底是如何定義生物的呢?在生物種的概念下,會將「能互相交配,並能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下一代」視為同物種,現今科學家主要是以基因的相似程度去定義物種。突變以及基因漂變是導致基因分化的主要原因,而基因的分化累積久了就會成為不同的物種,稱之為「種化」。若分化的程度還不足夠被分為一個物種,在生理或行為上卻有明顯的差異,就會被分為不同的「生態型」。這篇文章就以澳洲弗林德斯大學 (Flinders University) 的生物學家莫勒 (Luciana Möller) 及數個來自南半球的科學家所做的研究,來帶大家窺探一下,在這個複雜的鯨豚分類中,瓶鼻海豚間的關係是如何定義的。

研究團隊使用 1998-2016 年間,從南半球 29 處所採集瓶鼻海豚的皮膚以及鯨脂作為檢體,利用雙重酶切 DNA 定序技術 (double-digest restriction site-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 簡稱 ddRAD-seq),針對四種不同生態型的血統去定義,包含:真瓶鼻海豚指名亞種 (Tursiops truncatus truncatus)、拉氏瓶鼻海豚 (Tursiops truncatus gephyreus)、印太洋瓶鼻海豚 (Tursiops aduncus)、南澳布魯安海豚 (Tursiops australis)。分別探討了上述幾種生態型在基因多樣性、心血管系統、脂肪細胞生成和能量生產系統、肌肉骨骼系統、腦發展與神經系統等面向的差異性。

布魯安海豚示意圖,腹部呈現白色,延伸至吻部,粗壯短小的鐮刀型背鰭。
圖片來源:Fig. 5 in K Charlton-Robb et al. (2011) PLoS ONE 6(9): e24047
(DOI: 10.1371/journal.pone.0024047.g005)

基因多樣性的差異

在基因多樣性方面,近岸的瓶鼻海豚類群相較離岸的類群更低。舉例來說,拉氏瓶鼻海豚 (T. t. gephyreus) 有較低的基因多樣性,而相對離岸的真瓶鼻海豚 (T. t. truncatus) 則有較高的基因分化差異。而較小的地理分布以及較低的基因多樣性,使得拉氏瓶鼻海豚的族群量更容易受到人為活動影響而降低。

心血管系統與潛水行為

近岸和離岸的瓶鼻海豚類群在潛水行為上也有所差異,離岸的生態型通常可以下潛到更深的地方。因為不同生態型的瓶鼻海豚,心血管和循環系統的相關基因都有所差異,因此在缺氧耐力、可攜氧量、面對損壞 DNA 修復反應(深海壓力和缺氧都會使 DNA 損壞)的表現會有所不同。研究也發現,在 DNA 修復反應的相關候選基因中,較能適應深潛的物種,心血管系統相關的基因會有*正向選擇,通常也會有較高的血壓、血紅素和肌紅素。

*正向選擇 (positive selection):能提升個體存活率的突變。 

脂肪、能量生產與溫度變化

脂肪對於脊椎動物的體溫調節、浮力控制、代謝、以及能量生產等面向至關重要。尤其像是鯨豚從陸生回到水中的生物類群,在演化的過程中,鯨豚在脂肪合成、儲存、代謝、磷脂運輸的相關基因有正向選擇的改變。海水溫度在沿岸和外海的環境並不相同;在大西洋西南部,近海相較外海地區的年均溫度變異較大,冬天海水溫度也更低。這樣的差異使得不同生態型的海豚對於能量生產的需求不同,身體的脂肪酸代謝和運輸功能也會有所差異。特別是現今全球氣候變遷受人為活動影響極大,這樣的適應演化,也成為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肌肉骨骼的形態差異

肌肉骨骼系統對會影響海洋哺乳類動物適應棲息地的能力,在不同生態型的瓶鼻海豚間,肌肉和骨骼形態的差異很明顯。相較於離岸型的真瓶鼻海豚 (T. t. trucatus),屬於近岸類型的印太瓶鼻海豚 (T. aduncus) 和布魯安海豚 (T. australis) 有著較小較短的脊椎骨;在大西洋西南部海域則是相反的結果,發現近岸的拉氏瓶鼻海豚 (T. t. gephyreus ) 比起離岸的真瓶鼻海豚 (T. t. truncatus) 有更長的脊椎骨(節)。

腦、神經和社交行為

海豚在所有鯨豚類當中是小腦占比最大的物種(也比人類的小腦大喔),而腦部是非常耗能的器官,因此可知道腦部發展對於海豚的重要性。海豚的腦部發展和神經系統在不同生態型的基因間也有所差異,近海瓶鼻海豚相較外海的生態型擁有更複雜的社交行為,在捕食獵物上也有較特殊的技巧。 

這個研究顯示印太瓶鼻海豚和布魯安海豚之間的基因差異性,有如真瓶鼻海豚和拉氏瓶鼻海豚之間的差異性。現今的分類學中拉氏瓶鼻海豚被視為真瓶鼻海豚的亞種,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布魯安海豚應可視為印太瓶鼻海豚的亞種。另外,在研究中有提到瓶鼻海豚對於海水溫度適應的變化,在不同生態型間,脂肪儲存與運輸上有所差異。在人類造成氣候變遷加遽的今日,進一步了解鯨豚的分類與演化,對未來牠們會如何適應全球氣候變遷,也許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參考資料:

Pratt EAL, Beheregaray LB, Fruet P, Tezanos-Pinto G, Bilgmann K, Zanardo N, Diaz-Aguirre F, Secchi ER, Freitas TRO, Möller LM. Genomic Diverg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types in Bottlenose Dolphins (Genus Tursiops). Genome Biol Evol. 2023 Nov 1;15(11):evad199. https://doi.org/10.1093/gbe/evad199

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 SMM. https://marinemammalscience.org/science-and-publications/list-marine-mammal-species-subspecies/ [Accessed on 10 Jan 2024]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