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的喪子之痛 2

文 | 陳瑩

https://i.creativecommons.org/l/by-nc-nd/4.0/80x15.png

筆者在四年之前曾經寫過一篇介紹鯨豚「伴屍」行為的簡短報導,但也許是因為這個主題直覺上不是很吉利 (?!),所以該文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讀者迴響。

沒想到四年後的現在,居然出現了形成系列文的曙光… (??!!)

前陣子在估狗學者刷新刊論文的時候,發現了一篇關於花紋海豚伴屍行為的報導,於上個月 (2023 年 3 月) 發表在德商出版社 Springer 所屬的行為學期刊 Acta Ethologica。 雖然這個主題跟筆者目前的研究方向沒有直接的關聯性,但看在題目很有趣,文章又不長,內容也不難,就趁著送出論文審查意見後神清氣爽的休閒空檔,來跟群友聊一下這篇篇幅只有五頁的短報,到底說了什麼吧!

這篇論文描述了一隻成年雌性花紋海豚的伴屍行為。本篇論文的作者們所屬的西班牙 NGO 組織「瓶鼻海豚研究機構 」(Bottlenose Dolphin Research Institute, 簡稱 BDRI) ,在 2014 年 4 月到 2021 年 10 月間,持續於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亞 (Galicia) 南部海岸,執行長期海上鯨豚觀測調查計畫。調查過程中,除了紀錄鯨豚出現的時間、地點、物種、群體大小等基本資料外,他們也利用水下錄音機紀錄鯨豚聲學活動,以及使用照相辨識 (Photo-ID) 方式辨別是否有重複出沒的個體。他們在 2020 年 9 月 21 日當天傍晚,觀察到一隻成年雌性花紋海豚,攜帶著一具同種新生兒屍體,在沿岸海域獨自徐行 (圖一)。

圖一:BDRI 研究團隊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海岸觀察到花紋海豚 GGR019 的伴屍行為。圖片來源:Fig. 2 in Methion et al. (2023) Acta Ethologica (in press; DOI: 10.1007/s10211-023-00417-5)

這隻 Photo-ID 編號 GGR019 的海豚媽媽,第一次在調查海域的目擊紀錄是在 2018 年 9 月,當時她的身邊,緊緊地跟著一隻幼豚,因此被鑑定為成年母海豚。研究人員在發現 GGR019 的伴屍行為後,隨即以照片、錄製影像、聲學監測的方式,取得長達 90 分鐘的連續觀察紀錄。在 90 分鐘的觀察中,四周可視範圍內沒有其他海豚,而 GGR019 始終都待在這具嬰屍旁邊,下潛頻率偏少且淺,多數時候和嬰屍一同漂浮在海面上。在幾個和觀察船比較接近的時刻,甚至有推著屍體遠離觀察船的舉動。觀察期間,研究人員隨機錄了六段總共 29 分鐘的水下音響,但沒有錄到任何鯨豚發出的回音定位或哨叫聲。

根據屍體外在腐敗程度,研究人員推測這隻不幸的新生兒死亡時間應該在兩天之內。當天的觀察隨日落告終,不過伴屍的 GGR019 分別在 9 月 23 日和 24 日,又在與先前觀察到的地點相距 20 公里和 40 公里南方海域,被其他娛樂漁船乘客目擊 (圖二)。研究人員之後在 9 月 30 日近中午時分再次見到 GGR019,但這次 GGR019 則是與其他成年海豚個體一起出現,沒有看到伴隨的新生兒屍體。

圖二:花紋海豚 GGR019 在觀察到伴屍行為之後的出沒活動路徑。地圖描繪區域為西班牙西北沿岸 (北大西洋側)。不同顏色的三角符號分別表示三次目擊 GGR019 伴屍行為的地點,而橘色圓圈為 GGR019 再度與其他海豚會合覓食的地點。圖片來源:Fig. 1 in Methion et al. (2023) Acta Ethologica (in press; DOI: 10.1007/s10211-023-00417-5)

從一連串的觀察紀錄推測,這隻海豚媽媽至少支撐著死亡新生兒超過了五天。如果這五天中 GGR019 一直是維持著「獨自伴隨屍體片刻不離」這樣的行為模式,那麼這可能會對她的健康情況,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如同先前報導所述,鯨豚伴屍行為時有所聞,但是多是單一、快照式的回報。像這篇研究報告提供的連續性觀察紀錄實為難得,也彰顯出這篇短報特殊的科學價值。

在筆者看來,這篇短報最值得關注的地方,除了是提供一次鯨豚伴屍行為的時間長度觀察紀錄外,水下錄音機沒有記錄到任何海豚發出的聲音這點,特別值得注意。這點顯示海豚與嬰屍互動模式與活體新生兒相異,暗示海豚可能其實是知道新生兒已經死亡,也就是具有「生死」的認知概念。

雖然目前還沒有讓花紋海豚進行鏡中測驗的實驗結果,但是同為齒鯨的瓶鼻海豚和虎鯨都已通過測驗,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花紋海豚應該同樣具有進階的自我認知意識。因此,鯨豚擁有「生死」的觀念,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鯨豚具有自我認知觀念,也知道生命是有盡頭,那麼鯨豚是否知道,自己的生命總有一天也會結束?如果是,牠們又是如何調適自身死亡的恐懼?像這樣複雜的研究問題,在近年來 AI 運算技術蓬勃發展下,也許有突破的可能性。只是不知道在我的有生之年內,能不能獲得解答!

參考文獻

Animal Cognition. (2015). List of Animals That Have Passed the Mirror Test. https://www.animalcognition.org/2015/04/15/list-of-animals-that-have-passed-the-mirror-test/ <Accessed on 14 April 2023>

Bearzi, G., & Reggente, M. A. (2018). Epimeletic behavior. In: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pp. 337–338 Thir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Methion, S., Mosca, O., & Díaz López, B. (2023). Epimeletic behavior in a free-ranging female Risso’s dolphin (Grampus griseus). Acta Ethologica, 1-5. https://doi.org/10.1007/s10211-023-00417-5

[ 2023.5.20 更新]

本次主題論文的主要作者 Séverine Methion 博士非常熱心的跟我們分享一段當時拍攝到伴屍行為的影片,請自行點入下方 FB 連結觀賞。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27828508305842

讓海豚轉彎的虎鯨叫聲

收錄於 1914 年出版的「The American natural history – a foundation of useful knowledge of the higher animals of North America」一書中虎鯨攻擊灰鯨的手繪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文|陳瑩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像是機場或農場等等攸關交通安全和經濟收入的人為設施,有的會利用播放猛禽天敵叫聲的方式驅趕野鳥。同樣的道理,如果有需要驅趕海豚的情況,播放天敵虎鯨的叫聲,會不會有效果呢?

針對「海豚對於天敵叫聲會不會有反應」這個問題,一群由美國和英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分別在美國北卡州和加州海岸線上,找了十隻領航鯨和四隻花紋海豚來做實驗。他們在領航鯨和花紋海豚身上裝上能夠同時錄音和紀錄移動軌跡的 DTAG 標記裝置,然後分次播放 1) 以海洋哺乳動物為食的虎鯨的叫聲,2) 領航鯨或花紋海豚的叫聲,3) 大翅鯨的叫聲,觀察領航鯨和花紋海豚的行為變化。

結果發現,領航鯨和花紋海豚在遭遇到虎鯨叫聲的時候,確實會有不一樣的行為反應。不管是領航鯨還是花紋海豚,在聽到虎鯨叫聲後,大抵都會出現改變前進方向的行為。不同的是,領航鯨會朝向虎鯨叫聲的方向前進、增加呼叫親友的頻率,而花紋海豚則是速速掉頭、遠離虎鯨叫聲來源 (下圖)。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今年 (2018年) 六月出刊的學術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Screen Shot 2018-09-03 at 4.55.51 PM.png
領航鯨 (左) 和花紋海豚 (右) 在遭遇到虎鯨叫聲之前 (上) 和之後 (下) 30秒的游向變化。綠色線條為聲源方向,黑色線條為海豚頭部方位。圖片來源:Figure 3 in Bowers et al. (2018) J. Exp. Bio. 221(11), jeb162479.

那麼,透過播放虎鯨的叫聲,到底能不能達到驅趕海豚的效果呢?從這個研究的結果來看,還是很難斷定,因為實驗對象還是有點太少,種類也只有兩種,更別說科學家們還無法解釋,為什麼領航鯨們會朝著虎鯨叫聲衝過去。再說,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單純地只靠擴音器播鳥音、已經無法有效趕走鳥類。海豚這麼聰明的生物,想必很快就會識破這套唬弄牠們的伎倆吧。

 

參考資料

Bowers, M. T., Friedlaender, A. S., Janik, V. M., Nowacek, D. P., Quick, N. J., Southall, B. L., & Read, A. J. (2018). Selective reactions to different killer whale call categories in two delphinid spec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21(11), jeb162479.

Tupper, S. K., Cummings, J. L., Andelt, W. F., Werner, S. J., & Harness, R. E. (2011). Evaluation of Sonic Dissuader® to reduce damage by pileated woodpeckers.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 35(1), 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