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具加裝蜂鳴器,真的能有效驅趕鯨豚嗎?

https://www.dw.com/image/38025990_303.jpg
一隻被漁網纏滿全身的加灣鼠海豚 (Vaquita)。圖片來源:這裡

文|陳瑩  https://i.creativecommons.org/l/by-nc-nd/4.0/80x15.png

[勘誤] 2020.06.13: 之前版本的圖一中蜂鳴器狀態之標示顛倒錯置,現已更正。

這個世界上只要有漁業的地方,幾乎都免不了面臨「鯨豚混獲致死」這個生死難題。根據美國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和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的學者估計,在 1990 — 1999 年間,美國的漁業每年造成三千多隻的鯨豚死亡。如果以美國的數據為基準,粗略推算全球每年有超過三十萬隻的鯨豚死於漁業活動。在眾多漁業活動中,刺網 (gill-net) 被認為是最容易發生鯨豚混獲的漁業作業方式;上述的美國研究顯示高達 84 % 的鯨豚混獲致死來自於刺網漁業。

另一方面,由於刺網漁業營運成本相對低廉,即便是沒有龐大資本後盾的個體戶,或是低所得國家的漁民,也能靠著小本經營刺網漁業維生。如果為了全面保護鯨豚而強勢禁絕刺網漁業,這些相對弱勢的漁民生計將是首當其衝。所以要如何減少鯨豚在刺網漁業中混獲,兼顧海洋保育和弱勢族群的經濟收益,成為海洋資源管理經營的一大挑戰。

理論上減少鯨豚混獲的方式很多,像是避免在鯨豚經常出沒的區域作業,避免在鯨豚出沒的時間作業,或是改良網具設計等等。然而在眾多方法中,目前最廣泛被採用的方式是加裝蜂鳴器,利用發出特殊音頻的方式,驅趕對於聲音特別敏感的鯨豚。

但是,就像筆者先前的文章提過的,鯨豚和鳥類一樣是很聰明的生物,人類想利用「噪音」裝置驅趕牠們,效果能夠維持多久,還有待驗證。

英國西南部的康沃郡 (Cornwall) ,是英國國內最富盛名的度假勝地之一,也是英國本土農漁業產品的大本營。康沃郡海域同時也是港灣鼠海豚 (Phocoena phocoena) 在歐洲的重要棲息地之一,然而該海域高密度的刺網和圍網 (ring net) ,卻也造成許多港灣鼠海豚中網死亡的不幸事件。

一組由康沃在地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想要測試網具加裝蜂鳴器,是否能夠有效防止港灣鼠海豚靠近網具。他們在一具加裝了蜂鳴器的刺網上裝上用來偵測鯨豚出沒的 C-POD 錄音機,然後在距離該蜂鳴器一百公尺以外的地點,也裝設一具 C-POD 錄音機 (圖 1A),紀錄 2012 年八月到 2013 年三月間,港灣鼠海豚在該處海域出沒的動態。

Banana_pinger
圖一:A) 這項研究的實驗設計示意圖。研究團隊分別在蜂鳴器放置位置 (左) 和距離蜂鳴器外一百公尺處 (右) 裝設 C-POD 錄音器,監測海豚出沒情況;B) 和 C) 是比較蜂鳴器開啟(灰)和關閉(灰)時,蜂鳴器附近 (左) 和一百公尺外 (右) 偵測到海豚出沒的機率;D) 和 E) 則是各月份蜂鳴器開啟(灰線)和關閉(黑線)時,蜂鳴器附近 (左) 和一百公尺外 (右) 偵測到海豚出沒的機率變化。 圖片來源:Figs. 1, 2 & 3 in Omeyer et al. (2020).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7, 285.

結果發現,當蜂鳴器開啟時,蜂鳴器附近港灣鼠海豚的發現率會減少 37 % (圖一 B),而在一百公尺外的發現率只會減少了 9 % (圖一 C);顯示蜂鳴器的影響範圍相當有限。蜂鳴器的驅豚效果在八個月的實驗期間相當穩定,不會因為環境狀況變化而有差別 (圖一 D 和 E)。此外,這項實驗裡發現港灣鼠海豚在蜂鳴器附近的發現率,和距離關掉蜂鳴器的時間長短沒有關聯,反而是和蜂鳴器開啟之前鼠海豚的發現率有關。也就是說,如果當地有港灣鼠海豚,海豚們會在蜂鳴器作用的時候「暫時」迴避,一旦噪音停止之後又立刻回去。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利用蜂鳴器驅趕港灣鼠海豚至少在短期內 (八個月) 有明顯效果,而且蜂鳴器只會驅離小範圍內的港灣鼠海豚,使用蜂鳴器 (在短時間內) 並不會迫使港灣鼠海豚放棄該海域移居他處。這麼棒的 win-win 設備,全世界的漁船都應該設定為標準配備吧!

由於歐盟的相關法律只有規定 12 公尺以上的漁船作業時,必須配備使用蜂鳴器以防止誤捕鯨豚 (15 公尺以上的船則須配有作業觀察員);而在英國,絕大多數的在地漁船都小於 12 公尺-也就是說,其實絕大多數的英國漁船,在作業時可以不使用蜂鳴器驅趕鯨豚。這個研究團隊顯然有意透過這項研究結果,說服英國政府下令所有漁船都要裝蜂鳴器,以降低鯨豚混獲的機會。

然而這個研究並非毫無破綻— 他們的研究樣點只有一個,研究期間只有八個月。這麼漂亮的數據到底是常態還是只是一瞬的奇蹟,顯然需要追加實驗追蹤才能驗證。再說,雖然研究顯示「單一」蜂鳴器並不會促使港灣鼠海豚放棄棲地,但如果康沃郡所有的大小漁船都配上了蜂鳴器作業,港灣鼠海豚會不會因此放棄棲地,或是對蜂鳴器的干擾習慣麻痺,又是未知之數。2017 年一個丹麥的研究顯示,大量設置蜂鳴器雖然可以大幅減低港灣鼠海豚中網率,但是卻也導致海豚覓食效率變差、行為改變,進而影響海豚族群存續 (順道一提,該研究認為保護港灣鼠海豚族群最好的方法,應該是禁漁期和蜂鳴器搭配使用,圖二)。

Screen_Shot_2020-06-01_at_15.55.25
圖二:使用個體為本模擬模型 (Individual-based simulation models, IBMs) 模擬丹麥海域的港灣鼠海豚,在不同漁業管理措施下 40 年內的 (a) 族群量;(b) 年間混獲率的變化。a 圖顯示使用蜂鳴器會使海豚數量下降 (草褐色線),圖 b 顯示禁漁期/禁漁區可以降低一點點混獲率,然而要在不完全關閉漁業下達到最好的保育效果,最好是禁漁期/禁漁區及蜂鳴器並用 (圖 a 紫色線)。圖片來源:Fig. 5 in van Beest et al. (2017). Ecosphere, 8, e01785.

那麼,歐洲降低港灣鼠海豚混獲機率的種種經驗,是否可以應用於台灣呢?國際間已經有很多的案例,顯示不同地點、不同種類的鯨豚,對於蜂鳴器的適應性落差極大——像是 2017 年的日本研究就發現,蜂鳴器在九州大村灣驅趕露脊鼠海豚 (Neophocaena spp.) 的效果,只能維持幾個月而已。所以,蜂鳴器或許也能夠幫助減少台灣鯨豚誤捕率,但是勢必需要經過一連串 (也許會相當冗長) 的實驗,才能到找到最適合的辦法。

(延伸閱讀:讓鯨魚轉彎的海軍聲納)

參考資料

Amano, M., Kusumoto, M., Abe, M., and Akamatsu, T. (2017).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pingers on a small population of finless porpoises in Japan.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32, 35–40.

Crosby, A., Tregenza, N., & Williams, R. (2013). The Banana Pinger Tr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ishtek Banana Pinger to reduce cetacean bycatch in an inshore set net fishery. Unpublished report Cornwall Wildlife Trust. https://www.ascobans.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NSG4_Inf_4.3_BananaPinger.pdf (Accessed on 27 May 2020)

Omeyer, L. C. M., Doherty, P. D., Dolman, S., Enever, R., Reese, A., Tregenza, N., Williams, R., & Godley, B. J. (2020).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Banana Pingers as a Bycatch Mitigation Device for Harbour Porpoises (Phocoena phocoena).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7, 285.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0.00285

van Beest, F. M., Kindt‐Larsen, L., Bastardie, F., Bartolino, V., & Nabe‐Nielsen, J. (2017). Predicting the population‐level impact of mitigating harbor porpoise bycatch with pingers and time‐area fishing closures. Ecosphere, 8(4), e01785.

發表留言